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1-01-25       发布机构:开发区管委       字体:[  ]

体裁分类:其他年度报告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文号:       索引号145/2011-160704

      2010年,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一批战略投资项目落地,新区开发顺利启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区发展的基础更牢,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一)空间拓展实现突破。2010年9月19日,市党政联席会同意启动开发区新区建设,由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全区新增控制面积68.68平方公里,达到128平方公里,成功解决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开发区的竞争优势。去年10月上旬,我们抽调169名机关干部驻村,扎实开展宣讲政策、调查摸底、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与抚宁县的交接。按照规划,新区将重点发展数据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新园区将从这里快速崛起。
(二)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在电力供应不足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挖潜增效,统筹安排,确保了全区经济的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22.7亿元,同比增长18.6%;出口10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0.1%;实到内资75.24亿元,增长7.1%。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区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达到53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47.3亿元,占全区的9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0.7亿元,增长85.5%,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的62%。财政收入25.4亿元,增长24.5%。如果扣除增值税免抵调库因素,比上年净增近7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区的财政收入。分析原因,主要是纳税大户贡献突出:2010年,全区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41家,比上年增加13家,这些企业共缴税金15.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强势突破。狠抓招商引资,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引进战略投资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总投资40亿元的中信戴卡产业园开工建设;总投资28亿元的新瑞晶光伏科技即将开工;总投资10亿元的光宇新能源汽车已经签约;总投资6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已草签了协议。二是产业招商成果显著。总投资2800万美元的宏点精密电子正式投产;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新顺成水解蛋白项目即将投产;总投资2700万美元的国际TI管材基地完成土地招标。三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57个,总投资432亿元,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32%和10%。申列省重点项目14项,总投资192亿元,6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这些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带动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力军,必将有力促进全区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更快发展。
(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大力发展以数据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一是数据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配套设施全面跟进,数谷大厦已经封顶,产业规划通过专家论证。IBM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正式落户,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开始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数据产业研发中心正式签约,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不断优化。光彩服务、点通数据、时代网盟、通力软件等20多个项目落户。数据产业基地被列为全省五大物联网产业基地之一。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22家;16家企业通过软件企业认定,234项产品通过登记,分别占全市的76%和89%;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28家,占全市总量的6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18.7亿元,利税12.9亿元,分别占全区的25%和39%。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亿元,同比增长39.3%。服务外包企业达到21家,实现收入5800万元。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在企业既有能耗已经较低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控制能耗大户,进一步降低了整体能耗水平,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五)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以三年大变样工作为统揽,着力改善环境,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区域承载力、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顺利通过三年大变样考核验收。三年来,全区共实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中村改造等工程657项,完成投资38.82亿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为全市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西环路立交桥竣工通车,腾飞路津山铁路桥、天马湖路、云南中路、东海道、大连道已经完工;渤海西道、龙海道正在建设;总投资7000万元的铁路扩能改造即将投入运营,年运力超过1000万吨;东区海堤工程进展顺利,获得国家资金支持2300万元;孟姜220KV变电站正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东区用电紧张问题,全区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深入贯彻“旅游立市”战略,高标准打造精品工程。以北京道、兴凯湖路、数据产业园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各类城建工程40项,完成投资1.2亿元,新建、改造绿地8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6%。秦皇国际大酒店正式营业,深河环境改造顺利启动,展园建设基本完成,栖云山度假区开工建设,全区环境品位进一步提高。四是征地拆迁实现突破。完成计新庄、杨庄户、孙庄等村拆迁25万平方米,周庄、赵庄、侯岭等村返迁4.3平方米,220户村民顺利返迁。在时间紧、难度大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措施完成大、小毛义等村征地3500亩,确保了中信戴卡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用地。
(六)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加大融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区财政投入980万元,重点扶持领先科技、宏岳塑胶、图成玻璃等9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截止去年底,9家企业实现产值6.47亿元,利税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47%。其中,领先科技实现了营业收入翻番、利润翻两番的佳绩,图成玻璃营业收入增长63%、利税增长140%,大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基建贷款11.8亿元,国家贴息资金3684万元,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获得中小企业发展、技术改造和科技扶持资金4317万元,扶持企业数量和资金额度均创历年最好水平。二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完善“三个服务体系”,按照“能并则并、能减则减”的原则,制定出台《重点项目投资服务手册》,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将审批时间压缩了60%。三是深化服务内容。建立工、管委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掌握生产经营状况,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适应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及时成立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搭建了产业互动发展的平台。
(七)民生持续改善。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民生更加幸福。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超额完成城镇失业、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险任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8亿元,将全区3000多名失地超龄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体系,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和双拥优抚力度,发放各类补助金180多万元。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居全市领先水平。二是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80人,完成目标的115%。制定出台《促进失地人员就业创收暂行办法》、《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安置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1179人。三是加大惠农力度,农民持续增收。全年发放“双创”奖励和各类补贴1.27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四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年投入2300万元用于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新建第三小学。实施城乡对口共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校园安全,落实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了事故发生。五是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深化专项治理,广泛宣传教育,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部指标均在控制范围以内。六是社区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新增自然家园等5个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七是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精心筹备“第二届文化月”活动,开展了演讲、书法、球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全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加快提升综合实力的中心任务,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引进了富士康、宝世顺钢管、戴卡产业园等一批战略投资项目,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到全市的45%,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形势,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数据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引领当前、支撑未来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面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为契机,深入贯彻“旅游立市”战略,加大基建、城建力度,推进新区开发,提升环境品位,承接大项目、配套大产业的能力明显增强,打造了一流的发展平台;面对重大任务,我们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以最高的标准、最大的决心和最有力的措施,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传递、足球赛事保障、津秦客专征地等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面对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投入1.8亿多元为失地人员(含超龄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同时,不断提高安置补助标准,加大“双创”奖励力度,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让全区群众过上了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幸福生活。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战胜挑战,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跨越,而且为“十二五”发展积蓄了能量,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