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04-11 发布机构:市旅游文广局(市文物局)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文号: 索引号135/2013-121708
各县区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
为进一步健全我市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市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选拔、评审工作。经各县区推荐申报、专家组评审、社会公示,最后确定“碣石山传说与故事”项目传承人董瑞宝等25人为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现予以公布。
附件: 1、秦皇岛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秦皇岛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秦皇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
2013年4月11日
附件1
秦皇岛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共25名)
类 别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所在地区 |
项 目 名 称 |
备注 |
民间文学 |
董宝瑞 |
男 |
1949年7月 |
昌黎县 |
碣石山传说与故事 |
|
传统音乐 |
张宝海 |
男 |
1946年5月 |
昌黎县 |
昌黎吹歌 |
|
宋逢彬 |
男 |
1948年12月 |
昌黎县 |
昌黎吹歌 |
|
|
刘利华 |
女 |
1954年11月 |
昌黎县 |
昌黎民歌 |
|
|
常玉华 |
男 |
1958年11月 |
海港区 |
杨家班唢呐 |
|
|
传统舞蹈 |
刘子立 |
男 |
1944年11月 |
昌黎县 |
昌黎地秧歌 |
|
宋建亮 |
男 |
1980年3月 |
昌黎县 |
昌黎地秧歌 |
|
|
常立荣 |
女 |
1968年10月 |
昌黎县 |
昌黎地秧歌 |
|
|
王春青 |
男 |
1953年12月 |
青龙满族自治县 |
青龙猴打棒 |
|
|
杜庆志 |
男 |
1945年6月 |
卢龙县 |
伦派地秧歌 |
|
|
殷翠艳 |
女 |
1965年4月 |
卢龙县 |
伦派地秧歌 |
|
|
卢纯然 |
男 |
1937年5月 |
卢龙县 |
伦派地秧歌 |
|
|
孙学丰 |
男 |
1949年7月 |
卢龙县 |
石羊虎舞狮 |
|
|
传统戏剧 |
鲁绍民 |
男 |
1943年8月 |
昌黎县 |
昌黎皮影戏 |
|
王庆宽 |
男 |
1938年8月 |
昌黎县 |
昌黎评剧 |
|
|
李志华 |
女 |
1947年3月 |
昌黎县 |
昌黎评剧 |
|
|
朱凤安 |
男 |
1963年10月 |
青龙满族自治县 |
青龙皮影戏 |
|
|
赵启明 |
男 |
1937年12月 |
卢龙县 |
卢龙皮影戏 |
|
|
传统美术 |
郝玉兰 |
女 |
1958年4月 |
青龙满族自治县 |
青龙剪纸 |
|
李华彬 |
男 |
1944年9月 |
北戴河区 |
水印木版画 |
|
|
传统技艺 |
杨金波 |
男 |
1970年1月 |
昌黎县 |
昌黎皮影制作技艺 |
|
何丽宏 |
女 |
1979年5月 |
卢龙县 |
利弘小磨香油传统制作技艺 |
|
|
牛育民 |
男 |
1947年1月 |
海港区 |
老二位饺子制作技艺 |
|
|
王爱民 |
男 |
1969年10月 |
海港区 |
德庆堂沙土画制作工艺 |
|
|
民 俗 |
常毅 |
男 |
1929年12月 |
山海关区 |
孟姜女庙会 |
|
附件2
秦皇岛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民间文学:
1、董宝瑞,男,1949年7月出生,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民间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先后负责编印《碣石山传说与故事》上册和下册,荟萃了64篇有关碣石山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传统音乐:
2、张宝海,男,1946年5月出生,从艺五十年参加过千余场的演奏活动。循环运气法运用灵活,听不出换气的痕迹,很好的保持长音的持续不断,气颤音效果似弦乐的揉弦,唢呐的指法与定调掌握自如,能用唇气配合控制半音。
3、宋逢彬,男,1948年12月出生,演奏风格洒脱开张,形神并重,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从事吹歌作品的创作,吹歌花样形式演奏,教授吹歌课程,进一步推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4、刘利华,女,1954年11月出生,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艺特点,嗓音甜润明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台风朴实、端庄大方、韵味十足。她的演唱突出昌黎味儿,老呔韵的地方风格。
5、常玉华,男,1958年11月出生,学习唢呐老艺人的吹奏技艺,博采众长,唢呐吹奏音色圆润饱满,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吹奏曲目丰富。
传统舞蹈:
6、刘子立,男,1944年11月出生,擅长“丑”和“文公子”,扇花繁多,形体多变。编写地秧歌基本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地秧歌弟子。
7、宋建亮,男,1980年3月出生,是一个全方面、多面手的传承人。他动作灵活,步伐轻盈,扇花变换灵活。形体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收放得体。
8、常立荣,女,1968年10月出生,擅长地秧歌妞、、公子的表演。她表演的“武”泼辣、豪放。动作大起大落,角色演绎活灵活现。
9、王春青,男,1953年12月出生,15岁起和父亲王占合学习猴打棒技艺,他的表演节奏明快,形体轻盈,打棒铿锵有力,表现技巧风格独特。
10、杜庆志,男,1945年6月出生,完整地继承了伦派秧歌中“丑”角的艺术特色,他的表演归属于“文丑”,道具使用扇子和手绢,文丑的表演和动作主要是逗戏为主,他正是抓住了“逗”这个特点,把幽默的表演生动的表现出来,一个眼神,一次回头,一次转身都让人们看到滑稽幽默在里面。
11、殷翠艳,女,1965年4月出生,以扮演伦派地秧歌中的“擓”著名,“扇要活,烟袋要转,膀子起纵错双肩。眼传神,步代缓,神态自若脚不乱”,动作轻快敏捷,表情细腻文雅,动作赋予造型性,她扮演的文擓身段动作步伐别具一格。
12、卢纯然,男,1937年5月出生,追求细腻、逼真、清新风格,步伐轻盈起伏,舞姿非常细腻、优美风流,富于表现力,动作舒展大方,扇花连绵不断。他扮演的“妞”灵巧俊俏,脉脉含情,颇具中国古典俊女的特点。
13、孙学丰,男,1949年7月出生,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娴熟掌握舞狮的各种动作,无论翻、滚、钻、跳跃、抖、上高架单腿独立,还是口或爪接传球高难度动作,将舞狮表演发挥到极致,表演的惟妙惟肖。
传统戏剧:
14、鲁绍民,男,1943年8月出生,博采众家之长经过长期的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唱腔曲调优美,旦角用老呔语言腔调形成的道白和唱腔是“老呔影”主要组成部分,“喜、怒、哀、乐”各有曲调腔调。
15、王庆宽,男,1938年8月出生,能编、能导、还能演,戏味较足,哭时让你声泪俱下,笑时,让人捧腹不止。从小练功,在表演上有一定的功力,不仅演过小生和老生角色,还演过花脸、小花脸角色。
16、李志华,女,1947年3月出生,身段基本功较厚,嗓音高亢、洪亮、甜美,擅于刻画人物。
17、朱凤安,男,1963年10月出生,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从皮影的唱腔到乐器,无一不通,四弦、扬琴、梆子、锣等一系列的乐器,他都可以进行演奏,而且乐感很强,在演奏时能够充分调动演员的演唱激情。
18、赵启明,男,1937年12月出生,民间艺人“齐老炳”的得意门生,虚心向师兄齐永衡学习,利用演出机会向社会上的高人学艺,家乡的皮影艺人豆香婷、兰殿芳,抚宁县的演员杨景会、李长久,唐山皮影社的武生演员马永和都成了他学业进步的老师。
传统美术:
19、郝玉兰,女,1958年4月出生,以剪工见长,作品精细,手法细腻、逼真,许多作品突出表现了满族这一特色文化。
20、李华彬,男,1944年9月出生,发掘了传统木刻水印技法的应用空间,使这一专项技艺在当代背景中得以延伸与拓展,在几十年的从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仍在不断研究和创作中。
传统技艺:
21、杨金波,男,1970年1月出生,雕刻的皮影刀口整齐,干净、利落,线条清晰流畅,已为昌黎向东皮影剧团刻制了数百件作品,皮影造型各异,形式多样。
22、何丽宏,女,1979年5月出生,利弘小磨香油外观晶莹剔透,油质色泽红润,味道香醇,浓厚持久,营养丰富。
23、牛育民,男,1947年1月出生,出生于饮食世家,具有中式特级烹调师资格,他做的饺子以“皮薄、馅大、一兜汤”为特点。
24、王爱民,男,1969年10月出生,德庆堂第六世孙,他在原来沙画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原来的沙土画技艺更为完善,尤其融入了博大精深的泥土文化,使作品更有内涵。
民俗:
25、常毅,男,1929年12月出生,为孟姜女庙景区撰写“姜女庙仿古表演”的文学总谱和排演实施脚本,他对家乡的庙会之情从未间断,他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从词到曲改编为弹唱节目,并曾赴香港演出,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