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为民 兴水惠民 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4-10-17       发布机构:市水务局       字体:[  ]

体裁分类:领导活动、会议讲话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文号:       索引号138/2014-151208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水务局以防汛抗旱、水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管理四大工程为牵引,推动兴水惠民工程落实,努力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接大局服务,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提供有力支撑。

一、树立人水和谐理念,落实防汛抗旱体系促安全

针对冬春连旱和汛期发生流域性洪水的可能,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障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市暑期安全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机制抓管理。编发《秦皇岛市防台风应急预案》《行洪河道防洪预案》,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建立健全10名市领导分包防洪工程和分包县区责任制,分别配备1名县级领导和1名技术参谋,实行党政领导、部门干部、业务骨干“三位一体”和市县乡管理“三级一体”模式,构建旱时及时能调水、汛时立刻能泄洪、时时保安全的防汛抗旱联动机制。二是堵塞漏洞夯基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防范体系,大力开展隐患排查,将272个可能影响安全度汛的关键问题,整改责任到人,挂牌督办。对列入国家规划的67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开展除险加固,积极推进26项防洪工程以及抗旱应急工程、水毁工程、海堤工程建设管理,积极开展河道清障工作,保障安全度汛和抗旱供水,把险工险段河道、山洪灾害易发区等作为防范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和群策群防。三是未雨绸缪早准备。安全生产作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有针对的开展汛前检查,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在全市组建群众性防汛抗旱抢险救援队860支,适时开展防汛抢险暨暴雨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指挥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采购6类38个品种,确保汛时能够立即拉得出、供得上、保障好。四是网络管理提效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情监控互联互通互控,强力推进指挥系统信息化、现代化,全面提高防汛抗旱指挥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二、严格水资源管护利用,全力打造河清水秀好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实践特色,结合环境整治攻坚行动,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加大水生态修复,还百姓河青水秀的优美环境,为跨越发展、绿色崛起助力加油。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不断提高我市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竞争力。根据年度城市用水计划,做好调度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水源互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环保主要指标纳入考核县区评价体系,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力争通过1至2年的努力,完成地表水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监测,重点取用水户监控站网建设。二是加大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力度。以桃林口、洋河、石河水库三大水源地上游区域及城市郊区为重点,对6条(段)中小河流进行重点治理,年内完成坡耕地试点、小流域治理、入海河流治理工程,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生态自然修复,加强洋河、石河两大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在保证全市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合理调配河道生态补水。三是积极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实现河湖库渠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的能力,结合区域内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河清岸绿、环境优美水环境。

三、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构建农村水利发展新格局

以农村水利最薄弱、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环节为惠民工作重点,全力解决“最后一公里”,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无水源条件的山区为重点,推进1000个蓄水池、集雨窖等微型农水工程建设,依托配套资金实施2013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省级以上农田水利项目和全市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项目二是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以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经济效益显著、有较好示范性的原则,以市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依托,突出小水池、小水窖、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修筑,力争154个村15.97万人从中受益。利用“三金”(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省级以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市级土地出让金)在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小型水源工程建设1220处。三是解决人饮不安全问题。探索推进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的路子,年内解决1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实施堤防修复工程。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北戴河区、抚宁县以及卢龙县开展30公里堤防水毁修复工程。 

四、依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工作中使老百姓长受益

围绕队伍提素、工作提质、服务提效,大力提高水利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通过协调涉水利益关系,规范涉水行为,化解涉水矛盾,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是依法管水。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打造思想政治强、宗旨意识牢、业务素质精、工作作风硬、完成任务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水事执法监察队伍,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行政执法体制,维护良好水事秩序。二是依法治水。积极推进社会参与水利管理模式,通过“三个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全员互动的管理服务体系,即: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结合、日常管护与依法打击结合、严格监管与搞好服务结合。加快构建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在重点河道实施“河长制”,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标本兼治,建立矛盾排除长效机制。三是依水服务。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需要,与“港城先锋·红色义工”、“及时雨”等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丰富服务形式、创新实践特点,组织专家开展送技术、送知识下乡服务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利用。定期开展水事政策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努力形成珍惜水、爱护水、保护水的全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