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秦皇岛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6-29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体裁分类:规范性文件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文号:秦政办发〔2018〕21号       索引号58/2018-150513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
    《秦皇岛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6月21日
秦皇岛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
融合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20188),结合《秦皇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秦字201637号)和《“健康秦皇岛2030行动计划》(秦字20184号)有关要求,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体育、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民健身为主体,抢抓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京津冀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融合发展机遇,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的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释放体育在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功能。探索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资源整合、突出特色,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搭建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新载体。坚持全民参与、融合共享,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驱动”,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协同发展,为“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共享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在“大健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实现大众健康管理服务从单纯依靠被动医疗卫生的后端健康干预到主动体育健身健康的前端健康预防。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市民普遍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与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在国际康养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全国产生引领示范作用。
市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达到22%,2030年达到33%;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2020年达到45%,2030年达到48%;《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城乡居民比例2020年达到91%,2030年达到93%。
二、重要任务
(一)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理念融合。
——树立“身体好、心理好、道德好、社交好”的健康理念,通过全民健身“十个一”工程实施和媒体宣传引导,普及形成“重视体育就是重视民生,关心体育就是关心健康、关心群众”的社会共识,把全民健身作为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切入点。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体育是塑造人格的最好工具”等理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卫生计生和教育部门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市民树立体育健康观,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氛围。体育健身成为城乡居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交方式和时尚方式。体育健身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牵头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市文明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大力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和健康文化,营造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宣传教育。实施科学健身健康传播行动计划,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开设全民健身健康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大力普及健身健康知识。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健康故事,树立科学健身健康典型。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借助全民健身日及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宣传体育文化,弘扬“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享受一生健康生活”的新理念,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新风尚。(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政府新闻办、市文广新局)
——大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公益广告、健康巡讲、健康素养监测以及重点疾病和重点领域健康教育等项目,开展健康示范工程及创建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乡村、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活动。(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二)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组织融合。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大体育”“大健康”社会组织协作机制。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身健康公益组织,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开办非营利性的康体、健康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健身健康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各类健身组织与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社会组织对接,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合、组织联手”的融合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食品和市场监管局、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市行政审批局)
——基本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力争市级体育协会覆盖群众需求的主要体育项目,县、区形成“6+N”模式,即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育志愿者协会、健身气功协会、冰雪运动协会和若干具有本地特色或群众需求的单项体育协会。90%以上的城市街道和社区,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建有体育组织和健身活动站(点),50%以上的城市居民和40%以上的农村居民参与其中。(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市行政审批局)
——鼓励在城乡社区开展健身与健康指导、咨询、活动等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由城乡社区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各级的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网络,将体质检测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项目。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资源,建立基层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站。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健康监测站(点)转变,探索运动监测和医疗体检并轨,到2020年建成20个以上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和80个以上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食品和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三)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设施融合。
——因地制宜做好健身健康场地设施规划布局,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市、县两级健身健康设施供给体系。在城市社区、城乡公园、文化广场、旅游景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区域,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增设贴近百姓需求、智能化、高品质的健身健康设施。合理利用废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建设健身健康场地设施。结合健康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健康文化长廊等健身健康场地设施。在全市所有城区公园、广场建设健身广场;城市区已建居民小区安装健身路径;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体育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套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并保证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断加强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调整街头巷尾体育设施工程,完善各类体育场馆、户外基地、公园广场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基本建成城市区“15分钟健身圈”。(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卫计委、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旅游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围绕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在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中融入健康元素,增设健康体检、健康监测、健康评估等软硬件设施。推动社区(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站、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站点改造升级,促进其功能向全面健康整合。探索将健身运动与医疗康复相结合,在门诊为患者提供健康运动处方服务。(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四)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活动融合。
——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大力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自行车、户外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舞狮、猴打棒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台球、电竞等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度较高的赛事活动,从群众基础坚实的重点项目入手,积极构建联赛体系,扶持开展群众健身特色赛事项目,影响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与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精神文明等相关活动互相结合,增加健康元素,逐步培育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良好的新型健身健康促进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共享资源,利用文艺汇演、夏(冬)令营、重阳登高、健康义诊等形式,积极开展健身健康促进活动,推进健身健康促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市妇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结合地方特色资源,通过举办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深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办好国际马拉松、世界徒步大会、国际轮滑节、中式八球国际大师赛等大型群众性品牌赛事。各县(区)体育部门要按照“有历史传承、有运动基础、有区域特色、有人才队伍”的要求,结合区域特色,推进落实“一县一区一品”工作,在每个县区遴选确定一个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并围绕该体育项目打造一个品牌活动或赛事,要求品牌活动规格为市级及以上,至少每年举办一次,争取将品牌活动规格办成省级及以上,并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在每4年举办一次的市运会中安排全民健身项目,挑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重点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业余竞赛体系,力争重点推广项目每年举办1次全市范围内的综合竞赛。(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推动体教融合,以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为重点项目,建立大学生、中小学生联赛制度,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技能,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促进妇女、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发展残疾人体育。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在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太极拳及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和工间操。探索实施群众体育运动积分和等级制度。建立健全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项目业余运动员积分和技术等级标准。创建群众个人运动档案和数据信息库,达到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授予相应级别的称号并颁发证书。(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残联、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五)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人才融合。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长效机制。将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评定纳入相关部门技术等级培训体系,建立体育指导员积分奖励和评星制度,提高体育指导员等级含金量。搭建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平台,打造一批体育指导员网红。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机制,每年组织千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九县百乡活动。加快健身与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把健身与健康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体育与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人才的融合机制,制定秦皇岛市健身健康人才培育计划,逐步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请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政府新闻办、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委、市民政局)
——建立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体育管理和指导队伍,实现体育与所有行业管理队伍的融合。着力建设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大学培养康复师、运动处方师等。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体育健康管理培训,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办运动医学专科,探索运动处方与医疗处方共诊并疗,实现体育锻炼、运动康复与疾病防控、临床医疗有效结合,重点培训社区和农村医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好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依托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乡镇体育文化综合服务站等,推进基层体育、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等从业人员掌握健身健康知识,形成跨行业、跨部门人才合作机制。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适应全民健康新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将健身运动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门诊为患者提供健康运动处方等服务。(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根据各县区实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健康管理培训,推动其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打造结构优化、针对性强、专业素质高的健身健康指导员队伍。鼓励街道、社区培训并聘用社会公益志愿者、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等从事群众健身健康指导工作,不断壮大健康志愿者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身健康相关专业,培育一批健身健康指导师,建立高级人才储备库和专家库。将秦皇岛市全民健身发展促进会打造成全民健身健康人才培养基地。(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六)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科技融合。
——依托卫生计生、民政、工会等部门资源,建设各级体医结合健康服务平台。实施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等体医结合培训项目,将相关医务人员培训成为既能治病救人、又能健身指导的健康管理员。推广社区体育健康促进计划,开展慢性病运动疗法。大力推进中医养生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积极推广传统八段锦等中医养生操。推进市中医医院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融合中医养生、体育锻炼、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健康基地。(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总工会)
——丰富科学健身健康服务方式。编制《科学健身健康指导手册》。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推动“体育+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健身管理和服务信息资源库。开发应用“体育云平台”智慧健身融合系统。在经营性体育场馆推行刷卡和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结算方式。(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卫计委、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打造“秦皇岛智慧健身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秦皇岛市健身健康数据信息,形成秦皇岛健身健康数据库。深入探索“智慧健身健康”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联合开发“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智慧体育”“智慧健康”“智慧养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网合一”为五大“幸福产业”奠定发展基础。(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旅游委、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
(七)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产业融合。
——以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全民健身和大健康新医疗融合,发挥运动健身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和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体医融合”,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打造养生文化游项目。推进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社区医疗中心、社区养老中心三位一体建设,要求社区医院医生均具有运动指导能力,提升全民健身健康指导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等各类机构。(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计委,北戴河新区管委;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
——实施“体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角山、祖山、燕塞湖、黄金海岸等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重点推出一条山地健身休闲旅游路线和一条海岸健身休闲旅游路线。大力发展运动休闲游等健身旅游服务,推进体育旅游观光、体育休闲体验、体育民俗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领导工作,统筹协调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全民健身健康融入到各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体育部门要在融合工作中发挥主体和纽带作用,形成体育、卫生计生、教育、文化、旅游、民政、精神文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协调联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施“四纳入”“一督查”,即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建立与各级人大、政协和党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协调联动的跟踪调研和督查机制。
(二)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在场地、活动、组织、科技、人才、资金、激励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完善各部门和各县区相关政策,构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统筹、评价、监督等方面制度框架,实现政策整合、叠加效应。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落实和完善对健身健康行业的税费、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健身休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状况,开发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强化激励奖励。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相关经费,制定购买全民健身健康服务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健身健康智库、社会组织、活动、场地设施及相关服务的购买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深度融合相关重大项目,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以及海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对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中的文化宣传、场地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品牌塑造、健身健康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等给予表扬,营造全社会参与体育健身、共享健康生活的氛围。
(四)切实推进落实。各县区政府和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要依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与健康秦皇岛建设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和落实。将融合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督查内容。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进行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实行年度监测和终期评估相结合,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本级和下级融合工作进展情况按年度进行监测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在2020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报告本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