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10-29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体裁分类:规范性文件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文号: 秦政办字〔2018〕139号       索引号58/2018-094833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
  《秦皇岛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1019
 
 
 
 
 
秦皇岛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意见》(冀政字〔20183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逐步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求,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扩大产业规模。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平台,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面加强对特色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提升,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聚集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产业融合。用产业融合的理念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农业领军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清洁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强化项目带动。围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和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科技等瓶颈问题,瞄准国家、省投资重点,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既支持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也兼顾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利益,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稳步提高农民在产业各环节的增值收益,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2022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种养环节增加值占全市农业增加值5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800亿元。农业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以上,区域公共品牌达到10个以上,特色粮食占种植面积20%以上,特色蔬菜、果品、中药材面积占40%以上,特色畜产品产量占10%以上,海水养殖基本实现特色化。
二、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着眼发挥比较优势,扶持抚宁生猪、生姜,昌黎毛皮、蔬菜、葡萄,卢龙甘薯、肉羊,青龙中药材、食用菌、板栗、肉鸡、绒山羊,山海关大樱桃,沿海水产,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不断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生猪产业。以抚宁宏都集团为龙头,以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高端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茶棚、坟坨、下庄等重点乡镇建设一批“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加快推进传统养殖向无抗养殖、机械屠宰、精深加工、网络销售、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到2022年,全市建成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0个以上,年出栏生猪达到300万头以上,生猪良种覆盖率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生猪产业化率达到85%以上。
(二)毛皮产业。依托昌黎县荒佃庄、泥井两大专业皮毛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毛皮动物标准化养殖、皮张加工、服装设计和成衣加工,加快发展国际裘皮城和皮草特色小镇,建设集裘皮服装研发、加工、参观、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商业旅游综合体,打造中国“北方裘都”。到2022年,全市毛皮动物饲养量稳定在1000万只,年交易额100亿元。
(三)肉鸡产业。以中红三融、正大集团为龙头,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八道河、祖山等重点乡镇推进肉鸡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设施机械化、过程自动化、环境清洁化建设,鼓励发展肉鸡熟食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原生态、绿色品牌,实现品牌溢价。到2022年,全市肉鸡出栏量达到7000万只,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延展,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把青龙满族自治县打造成为全省肉鸡产业强县。
(四)肉羊产业。重点发展卢龙县肉羊产业、青龙满族自治县绒山羊产业。建立覆盖全市的种羊信息管理平台,提高良种选育能力,推进改良站点标准化建设。在卢龙县木井、刘田庄、蛤泊等重点乡镇建设一批标准化肉羊育肥场,大力推广育肥舍环境控制、短期育肥等关键技术。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建立绒山羊良种繁育中心,大力培育绒山羊地方品系,加快现代剪绒技术推广及羊绒加工项目的引进。到2022年,建成批存栏2000只以上肉羊标准化养殖场100个,种羊繁育场20个,肉羊年出栏达到200万只以上。
(五)甘薯产业。以卢龙县石门、木井、双望等乡镇为主要区域,调整传统甘薯种植结构,扩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鲜食型、专用型品种占比。加大甘薯加工企业培植力度,大力发展甘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一批甘薯产业营销专业组织和经纪人,打造“卢龙甘薯”区域特色品牌。到2022年,全市薯类面积稳定在20万亩,其中鲜食型甘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甘薯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卢龙甘薯成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跻身中国甘薯产业强县行列。
(六)花生产业。以昌黎县马坨店乡、新集镇、泥井镇、城郊区、龙家店、安山镇、靖安镇、朱各庄镇等乡镇为主要区域,以高油酸花生种植为主要方向,培育壮大一批花生米清选、加工、营销专业组织,打造特色花生米品牌。到2022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高油酸品种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将昌黎县培育成为花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七)中药材产业。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木头凳、龙王庙、七道河等乡镇为主要区域,以黄芩、黄芪、北苍术、枸杞等为主要品种,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主要模式,建成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交易中心。到202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引进初加工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青龙北苍术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八)蔬菜产业。围绕城乡居民关注产地品质、追求质量安全的需要,对昌黎新集和靖安旱黄瓜,抚宁下庄生姜、茶棚西红柿,山海关石河镇生菜等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推进单品蔬菜种植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打造全省高端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和京津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蔬菜产品包装,鼓励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净菜上市、定单配送、农超直供、休闲采摘等新业态。到202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高端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蔬菜总产达到400万吨。
(九)食用菌产业。以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八道河、木头登等乡镇为重点区域,积极推行“原料供给本地化、菌种培育标准化、出菇管理规范化、生产经营多样化、加工销售专业化、品牌打造区域化”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走“种---肥”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的路子,形成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发展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到2022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1亿棒,总产400万吨,建成20个年产500吨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十)葡萄产业。以昌黎十里铺、两山和卢龙刘田庄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全面提高特色葡萄产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引导设施葡萄种植,鼓励建设葡萄观光园、采摘园,推动设施栽培向二三产业方向发展。支持昌黎玫瑰香葡萄申报国家地域商标。到2022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设施葡萄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十一)板栗产业。充分发挥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七道河等重点乡镇板栗品质优势,建立健全全链条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以板栗种植为基础、炒食栗为主、加工为辅的现代化产销新格局。做好青龙板栗区域品牌认证、管理和保护工作,通过利用设立专卖店、参加展销会等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到2022年,全市板栗总面积超过120万亩,其中新发展高标准板栗基地10万亩。
(十二)大樱桃产业。不断壮大山海关大樱桃产业规模,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等绿色关键技术,全面提高大樱桃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制定产业和产品标准,把大樱桃生产和加工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轨道,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质、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办樱桃网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市场广泛拓展的新型销售格局。开发集樱桃采摘、餐饮住宿、休闲观光、教育体验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多维农业功能,打造山海关大樱桃综合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市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绿色防控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三)海洋渔业。以北戴河新区和昌黎县部分海域、潮间带和滩涂为重点,发展浅海养殖、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建设筏式养殖和底播增殖基地60万亩、海参和对虾池塘养殖基地5万亩,工厂化养殖车间达到150万平方米,发展贝类增养殖基地。
(十四)休闲农业产业。依托特色种养业、海洋渔业、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民俗文化等各类资源,打造环城镇休闲农业观光圈、沿海休闲渔业旅游带、燕山生态旅游带“一圈两带”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突出“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功能,强化旅游产品地方特色和创意创新,壮大规模、提升档次,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家乐为主向多元融合的园区转变,由初级观光休闲向创意体验转变,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团式、线路化发展转变,努力把农业变成旅游业、把农田变成景区、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
三、重点任务
秉承科技强农、绿色护农、品牌助农、质量兴农、产业推农的发展理念,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五项重点,全面推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并保护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万吨以上。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大力提升经济作物比例,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和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林牧渔业循环发展。到2022年,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以上。三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培育壮大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设施种养业,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二)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延伸整合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二是打造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发展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发展“新零售”等多种业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基地,促进传统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鼓励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四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观光采摘和休闲体验功能,推进各类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园区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融合发展关联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
(三)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省级以上农业科技专项研发,重点打造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自建或者合作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验站作用。力争到2022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二是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建立一批特色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良种体系。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三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深入实施精准农业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气象、农业遥感技术等应用示范,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升级。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继续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示范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22年,年销售亿元以上农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多形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2022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力争达到80%。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主体作用,鼓励农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人。到2022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以上。
(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四级农业标准体系,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蔬菜果品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标注化示范基地。到2022年全市农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二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和创建企业产品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到2022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产品品牌100个、“三品一标”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数量达300个以上,切实提升“秦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到2022年,全域创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和统筹协调职能,科学制定各阶段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建立健全各类农业特色产业行业协会,在产销衔接、行业自律和协调价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大财政支持。各级各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类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推进合力。
(三)强化政策支撑。金融、科技、国土、环保、水务、交通等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拓宽支持途径。充分发挥“政银企户保”(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农业信贷担保资源优势,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创新保险模式、扩大保障范围,开发符合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及支持政策。
(四)严格督导考核。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纳入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考核范围。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年度任务分解及相关指标,每季度开展督导检查,通报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的县区,要共同研究推进措施,督促指导整改。
(五)加强宣传引导。依托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借助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特色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