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秦皇岛市第十四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14327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11-09 发布机构: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建议提案 主题分类:其他 文号: 索引号:E03643767/2023-801
王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按照“稳、高、快、实、新”重要要求,扎实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强引领·增动能”行动,全力推动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加快建设。
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270项,总投资1372.23亿元,年计划投资380.52亿元。1-8月,完成投资340.43亿元,投资完成率89.5%。已开工152项,开工率100%。已复工123项,复工率100%。
今年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27项,总投资353.89亿元,年计划投资85.7亿元。1-8月,完成投资50.64亿元,投资完成率59.1%,排名全省第3位。已开工7项,开工率100%。已复工20项,复工率100%。
今年安排市重点前期项目238项,总投资1875.45亿元。截至目前争列省重点前期项目53项,总投资561.02元。
1-8月,取得立项、备案、施工许可证等手续227个,其中立项、备案204个,施工许可证23个(其中省重点56个,立项、备案49个,施工许可证7个)。已提前开工38项,完成投资17.17亿元(其中省重点14项,完成投资9.74亿元)。
3月7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秦皇岛市重点项目建设“强引领·增动能”行动方案》。5月18日,以市两办名义印发《秦皇岛市2023年市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工作方案》。9月8日、9月17日,会同市委办组织2次重大项目专题协调调度会议,市委书记王曦、市长丁伟等市领导共同研究破解重大项目制约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截至8月底,24个项目需国家、省市解决问题31个,已解决19个。270项市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环保正面清单41项。准备申请纳入清单41项、暂不具备条件62项、无需纳入126项。99个环境容量、用能、资金、用地项目需求已解决56个。全市银行业机构支持重点项目32个,授信额度125.1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9.09亿元,贷款余额48.43亿元。解决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指标511.05亩。
(二)下步工作举措
1.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牢固坚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压实项目所在县区主体责任和牵头部门行业责任,围绕“四个一批”,压茬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好支持投资和项目建设“1+9”工作推进文件。紧盯推进缓慢项目和投资完成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的重点项目,充分利用施工黄金季节,继续开展重点项目前期手续跑办活动,为省市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服务保障,助力提前实现全年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做好年中省重点项目调整申报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部门协作,成立市、县区两级重点项目管理机构,确保每个项目有人抓、有人管,凝聚项目建设强大合力。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跟踪督促整改,调动各级部门抓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重点项目要素供给专项考核活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用地台账,提高征地组卷和审批效率。精准环保管控,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全部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管理,避免“一刀切”,支持项目全天候施工。畅通融资渠道,开展政银企保信融资对接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解决好项目融资难问题。建立要素问题保障清单,开展集中开工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问题大协调活动,力促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3.完善推进机制。落实领导包联、协调调度机制,完善周报告、旬调度、月通报、季评价、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制度,协调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强引领·增动能”行动和扩大内需战略考核以及重点项目建设评价工作。加强项目谋划包装,争列省重点前期项目,提高谋划储备项目和前期项目转化率。深化招商引资考核督导和奖励引导及预审评估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提高专业招商能力。拟于9月中旬开展三季度项目集中开工、10月中旬开展下半年项目集中观摩活动,切实营造全市上下加快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昌黎、卢龙、青龙三个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省级开发区营业收入达到1307亿元,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8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14.72%,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17家,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聚焦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重点围绕昌黎高端金属材料、葡萄酒、皮毛产业集群,卢龙装配式建筑、甘薯产业集群,青龙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做强做长产业链条。深入开展“工业诊断集群行”活动,明确产业链薄弱环节,着力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立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县域产业竞争力。支持昌黎县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健康,卢龙县精细化工、医疗健康,青龙县新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强化招商引资,坚持精准招商、科学招商、协同招商,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飞地”招商等新模式,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高价值链上引项目、招企业,强龙头、延链条、壮产业,提升集群效应。
(二)突出主体培育。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建设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扶;实施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通过科技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支持县域统筹布局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谋划实施“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带动集群提升总体技术创新水平。实施优质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和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提档升级。加大县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为“链主”企业提供配套,推动市域内配套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加快园区发展。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开发区管理去行政化,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做大园区带动型县域经济。加强园区项目建设,对园区内产业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新模式,实施好“谋划即招商、洽谈即入库、签约即帮办、立项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证”改革措施。重点强化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通信、消防、污染和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让企业轻装上阵。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加大园区建设用地储备,合理降低工业用地成本,支持园区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厂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四)促进城乡融合。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高端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支持有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和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支持各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业;积极拓展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领域,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提升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纽带的发展格局。
(五)注重品质提升。推进绿色建筑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执行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县城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不低于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近零能耗建筑、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单宗用地100亩以上、建筑面积大于2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超高层建筑应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鼓励近零能耗建筑和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建建筑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开展农村既有民居被动式改造示范,降低能耗和冬季取暖费用,提高居住舒适度,满足广大农户节能降耗新要求。组织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项宣传,加强宣传引导,举办论坛活动,宣介政策技术、典型案例、发展场景,进一步营造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六)推动要素集聚。加强人才、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支持。加强各类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县域发展,积极争取省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河北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支持,加大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倾斜力度,支持加快县域产业集群、城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产业基金加大对县域经济重点产业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企联动机制,开展产融对接,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城镇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工商资本到县域投资兴业、创业。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合理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切实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和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等合理用地需求。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科学配置排污总量指标和能耗指标,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对县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荐纳入省、市相关人才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对带项目、带成果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创办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层次、科技成果水平、转化阶段等,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9月30日